利用骨髄重构模型以及李斯特菌感染模型研究Tespa1在T细胞中的功能 |
论文目录 | | 摘要 | 第11-12页 | Abstract | 第12-14页 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4-28页 | 1.1 T淋巴细胞 | 第14-16页 | 1.1.1 T细胞发育过程概述 | 第14页 | 1.1.2 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 | 第14-15页 | 1.1.3 T细胞亚群 | 第15-16页 | 1.2 TCR信号通路以及Tespa1基因 | 第16-19页 | 1.2.1 TCR信号通路概述 | 第16-17页 | 1.2.2 Tespal基因 | 第17-19页 | 1.3 B细胞发育过程 | 第19-20页 | 1.4 骨髓重构模型 | 第20-21页 | 1.4.1 造血干细胞概述 | 第20-21页 | 1.4.2 骨髓重构模型概述 | 第21页 | 1.5 李斯特菌感染模型 | 第21-27页 | 1.5.1 李斯特菌概述 | 第21-23页 | 1.5.2 李斯特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| 第23-25页 | 1.5.3 李斯特菌感染之后CD8~+T细胞的分化 | 第25-27页 | 1.6 立题背景 | 第27-28页 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52页 | 2.1 实验材料 | 第28-30页 | 2.1.1 实验动物 | 第28页 | 2.1.2 细胞系、菌株 | 第28页 | 2.1.3 实验药品和试剂 | 第28-30页 | 2.2 常用实验仪器 | 第30-31页 | 2.3 DNA相关实验方法 | 第31-39页 | 2.3.1 质粒载体 | 第31-33页 | 2.3.2 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,PCR) | 第33页 | 2.3.3 DNA片段的分离与纯化 | 第33-35页 | 2.3.4 质粒的酶切反应 | 第35页 | 2.3.5 连接酶非依赖性克隆Ligase Independent Clone( LIC) | 第35-36页 | 2.3.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36页 | 2.3.7 DNA转化 | 第36-37页 | 2.3.8 质粒DNA提取 | 第37-39页 | 2.4 细胞相关实验 | 第39-43页 | 2.4.1 细胞培养 | 第39-42页 | 2.4.2 细胞转染 | 第42页 | 2.4.3 逆转录病毒的包装与感染 | 第42-43页 | 2.5 动物相关实验 | 第43-44页 | 2.5.1 小鼠尾静脉注射5-FU | 第43页 | 2.5.2 小鼠尾静脉注射HSC细胞 | 第43-44页 | 2.5.3 小鼠尾静脉注射LM-OVA | 第44页 | 2.5.4 辐照小鼠 | 第44页 | 2.6 其他相关实验和方法 | 第44-52页 | 2.6.1 从鼠尾中提取基因组以及鉴定小鼠的基因型 | 第44-45页 | 2.6.2 李斯特菌(Listeria monocytogenes,LM)感染 | 第45-46页 | 2.6.3 测定小鼠器官中李斯特菌的含量 | 第46-47页 | 2.6.4 流式细胞表面染色 | 第47-48页 | 2.6.5 四聚体(Tetramer)染色 | 第48-49页 | 2.6.6 染IFN-γ | 第49-50页 | 2.6.7 利用血液制备单细胞悬液 | 第50-52页 |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71页 | 3.1 Tespa1敲除小鼠基因型鉴定 | 第52页 | 3.2 骨髓重构模型 | 第52-63页 | 3.2.1 骨髓重构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 3.2.2 检测骨髓细胞的感染效率 | 第54-55页 | 3.2.3 骨髓重构四周采血检测 | 第55-56页 | 3.2.4 八周后分析骨髓重构小鼠 | 第56-63页 | 3.3 李斯特菌感染模型 | 第63-69页 | 3.3.1 李斯特菌感染初次应答 | 第63-68页 | 3.3.2 检测肝脏和脾脏中的细菌量 | 第68-69页 | 3.4 讨论 | 第69-71页 | 附录1 图表索引 | 第71-72页 | 附录2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| 第72-74页 | 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 致谢 | 第82页 |
|
|
|
| |